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十三、这与动物完全不同
ISB15.那些出于呈现给身体感官的纯粹表象进行判断的人,得出以下结论: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意愿和理解力;因此,唯一区别在于:人能说话,从而能描述他所思想和渴望的东西,而动物只能通过声音来表达。然而,动物并没有意愿和理解力,只有它们各自的一个形像,学者称之为一种模拟。
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的理解力能被提升到其意愿的欲望之上,因而能从上面知道并看见它们,还能节制它们;但一个动物之所以为动物,是因为它的欲望驱使它去做凡它所做的事。因此,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意愿服从他的理解力;而动物之为动物,则在于它的理解力服从它的意愿。从这些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人的理解力是活的,因而是一种真正的理解力,因为这理解力接受从天堂流入的光,拥有它,将它视为自己的,还出于它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思考,并且完全貌似出于自己如此行;人的意愿是活的,因而是真正的意愿,因为这意愿接受所流入的天堂之爱,并出于它貌似出于自己行事;但动物的情形正好相反。
因此,那些出于意愿的情欲思考的人好比动物,在灵界从远处看,也显为动物;他们也像动物那样行动,唯一区别在于:他们若愿意,就能不这样行动。但那些通过理解力约束其意愿的情欲,因而行事理性、明智的人则在灵界显为人,是天堂的天使。
简言之,动物的意愿和理解力始终一致作工;因为意愿本身是盲目的,它属于热,不属于光,故使得理解力也是盲目的。因此,动物不知道,也不理解自己的行为;然而,它会行动,因为它出于来自灵界的一种流注行动;这种行动是本能。
人们以为动物出于理解力思考它所做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只是出于自创造时就在它里面的属世之爱,在其身体感官的协助下被驱使行动。人能思考和说话,只是因为他的理解力能与他的意愿分离,并能被提升到天堂之光;因为理解力思考,思维说话。
动物之所以照着铭刻在它们本性上的秩序律法行动,其中一些动物可以说以一种道德、理性的方式行动,不同于许多人,是因为它们的理解力盲目服从其意愿的欲望,因此它们不能像人一样通过堕落的推理来败坏这些欲望。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所说的动物的意愿和理解力是指这两种官能的一个形像和模拟。以这些官能的名称来称呼这种模拟是由于表象。
动物的生命好比一个梦游者,在理解力沉睡时,凭意愿行走和行事;还好比一个盲人,靠着狗的引导穿过街道;又好比一个愚人,出于习俗和由此获得的习惯而按规定办事;同样好比一个缺乏记忆,因而缺乏理解力的人,但他仍知道或学会如何穿衣,吃他喜爱的美食,喜欢性爱,在街上挨家挨户走,做那种抚慰感官、放纵肉体的事;他被这些事的诱惑和快感牵着走,尽管他不思考,因而不能说话。
从这些事明显可知,那些以为动物享有理性,与人的区别仅在于外形,以及它们不能通过言语来表达它们隐藏在里面的理性事物之人,错得有多么离谱!许多人甚至从这些谬论得出以下结论:如果人死后仍活着,那么动物死后也会活着;相反,如果动物死后不会活着,那么人死后也不会活着;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因对意愿和理解力,以及层级的无知而导致的幻想或幻梦,而人的心智通过层级,如同顺着一架梯子那样登上天堂。
132.对此,我补充两个记事。记事一:
有一次,我与两位天使交谈,一位来自东方天堂,一位来自南方天堂。他们发觉我在沉思有关婚姻之爱的智慧奥秘,就说:“难道你不知道我们的世界有关于智慧的竞技会?”“是的,至今不知”,我回答。“这样的竞技会有很多”,他们说,“参与者都是出于属灵的情感热爱真理之人。也就是说,他们热爱真理,是因为它们是真理,是通向智慧的途径。一有信号发出,他们就聚在一起讨论深奥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结论。”于是,他们牵着我的手说:“跟我们来,你必看到、听到。今天刚好有聚会的信号。”我被引领穿过一个平原,来到一座小山前。只见山脚有一条栽有棕榈树的林荫大道,一直通向山顶。我们沿着这条路攀上这座小山,在山顶看到一个小树林,其树木沿着升起的地势形成一种剧院。该剧院里面有一块铺有各色鹅卵石的平地,平地周围的椅子排成四方形,上面坐着智慧的热爱者。剧院中央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张密封的纸。
坐在椅子上的人邀请我们坐到空位上,但我回应说:“我只是被两位天使带来看一看、听一听,就不入坐了。”然后,这两位天使来到平地中间的桌子旁,当着在座者的面启开纸的封印,将写在纸上、即将被讨论并阐述的智慧奥秘读给会众。它们是由第三层天的天使写下来并放到桌子上的。奥秘有三个:第一,人既被造为神的形像和神的样式,那么该形像和样式分别是什么?第二,为何人生来没有任何爱的知识,而动物和鸟类,无论高级还是低级,生来就有其一切爱的知识?第三,生命树和善恶知识树,以及吃它们是什么意思?下面写着:‘将这三点合成一段陈述,写在一张新纸上,然后放到桌子上,我们必看得见。若陈述得有条有理,准确无误,你们每个人都将得到智慧的奖赏。”两位天使读完便离开了,升入自己的天堂。
然后,坐在椅子上的人开始讨论并阐述提交给他们的奥秘。他们按照北、西、南、东的座次轮流发言,首先讨论了第一个问题:人既被造为神的形像和神的样式,那么该形像和样式分别是什么?他们先是当众朗读了创世记中的经文: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照着自己形像造人,乃是照着神的形像造他。(创世记1:26,27)
当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神的样式造的。(创世记5:1)
坐在北边的人首先发言,他们说:“神的形像和样式是由神吹入人里面的两个生命,就是意愿的生命和理解的生命。因为我们读到:
耶和华神将生气吹进亚当鼻孔里,这人就成了活的灵魂。(创世记2:7)
‘吹进鼻孔里’表示感觉到对良善的意愿和对真理的理解,因而生命的气息在他里面。由于生命是由神吹入他里面的,故神的形像和样式表示由他里面的智慧、爱、公义和判断力所产生的正气。”坐在西边的人同意这个观点,不过,他们补充了以下内容:“由神吹入亚当里面的这种正气状态不断被吹入亚当之后的每个人里面。但它在人内如在接受器皿中,人照着成为接受器皿的程度而成为神的形像和样式。”
按照顺序,坐在南边的第三组说:“神的形像和神的样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在人里面,它们自他被造时就结合在一起。我们凭某种内在之光看到,人能破坏神的形像,却不能破坏神的样式。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如同透过屏幕一样变得可见:亚当在失去神的形像后仍保有神的样式。因为他遭到诅咒后,我们读到:
看哪,那人已经像我们中间的一个,知道善恶。(创世记3:22)
后来,他被称为神的样式,不再被称为神的形像。(创世记5:1)
不过,还是把这个问题留给我们坐在东边、享有更高光明的朋友,让他们说一说何为神的形像,何为神的样式。”
一阵静默过后,坐在东边的人起身,抬头仰望主,然后回到座位上,说:“神的形像是接受神的容器。由于神是爱本身和智慧本身,所以在人里面,神的形像就是从神那里接受爱和智慧的容器。而神的样式则是貌似爱和智慧在人里面,因而属于他自己的完美样式和完满表象。因为人只会感觉他凭自己去爱,凭自己有智慧,或凭自己意愿良善、理解真理;而事实上,丝毫不是凭他自己,而是靠着神。唯独神凭自己去爱,凭自己有智慧,因为神是爱本身和智慧本身。爱与智慧,或良善与真理在人里面,如同他自己的,正是这一样式或表象使人成为人,并使他能与神结合,从而活到永远。由此可知,人之为人,是由于这一事实:他能貌似完全凭自己意愿良善,理解真理,然而又能知道并相信,这是靠着神。照着人对这一点的认知和信仰,神将祂的形像安置在他里面。若人以为靠的是自己,而不是神,情况则不然。”
说到这里,热爱真理的激情感染他们,促使他们继续说:“若非感觉爱和智慧就是自己的,人怎会接受它,甚至还保留并繁殖它呢?若不赋予人某种相互结合,怎会有通过爱和智慧而与神的结合呢?结合若不是相互的,就不可能实现。这种相互结合乃是这样:人貌似凭自己爱神,在属神的事物上有智慧,然而又相信这是靠着神。此外,若不与永恒的神结合,人如何能活到永远呢?所以,若没有他里面这神的样式,人又如何成为人呢?”
听到这些话,全体一致赞同。他们说:“通过这次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是接受神的容器,神的容器就是神的形像;由于神是爱本身和智慧本身,故人是爱和智慧的容器;该容器照其接受程度而变成神的形像。人是神的样式,是由于以下事实:他在自己里面感觉他从神所接受的东西在他里面,如同他自己的;不过,只有承认他里面的爱和智慧,或良善和真理不是他自己的,因而并非来自他自己,而唯独在神里面,因而来自神,人才能凭该样式而成为神的形像。”
创世记2:1-17
1.天地与其万军(或万象)都完成了。
2.到第七日,神完成了祂所作的工;就在第七日安息了,歇了祂所作的一切工。
3.神赐福给第七日,把它分别为圣,因为在这日神歇了祂在创造中所作的一切工,就安息了。
4.这些就是祂造天与地时,就是耶和华神造地与天的那一日,天地的诞生。
5.地上还没有田野的灌木,田野的草本还没有长起来,因为耶和华神还没有降雨在地上。也没有人耕种土地。
6.祂使雾气从地上腾,滋润整个地面。
7.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形成人,将生命的气息吹进他的鼻孔,人就成了一个活的灵魂。
8.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栽了一个园子,把祂所形成的人安置在那里。
9.耶和华神使各样树从土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也好作食物;园子中间又有生命树;和善恶知识树。
10.有一条河从伊甸流出来,灌溉那园子,从那里分支,成了四个源头。
11.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那里有金子。
12.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那里有珍珠和红玛瑙。
13.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
14.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结;就是向东流向亚述的;第四道河就是伯拉大河。
15.耶和华神把那人带来,将他安置在伊甸园,去耕种和看守它。
16.耶和华神吩咐那人说,园中各样的树,你都可以吃。
17.只是善恶知识树,你不可吃;因为你吃它的日子必定死。
概览
73.一个人从没有生命到变得属灵,然后从属灵到变得属天,就是此处论述的主题(1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